学科建设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目录
一级学科 名称 | 招生专业名称 | 研究方向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与化工 (专业学位) |
1、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2、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3、表界面化学与物理 4、新能源材料及相关技术 |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与化工 (专业学位) |
1、海洋工程防护技术 2、表面功能强化薄膜与涂层技术 3、金属材料处理与防护 4、粉末冶金和材料成型技术 5、激光加工技术 |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材料与化工 (专业学位) |
1、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2、高分子材料加工 3、功能、智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4、特种纤维与复合材料 |
有机化学 材料与化工 (专业学位) |
1、有机光电材料及器件 2、有机分析与健康安全 3、有机合成与精细化工技术 |
|
物理化学 材料与化工 (专业学位) |
1、催化与分离技术 2、电化学储能材料及相关技术 3、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4、海洋环境腐蚀与污损 |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专业学位) | 1、激光极端制造技术与装备 2、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及装备 3、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制造 4、机械强耦合损伤与表面技术 |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专业学位) | 1、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 2、垂直起降无人机机电一体化与态势感知技术 3、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 |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1、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 |
2、生物医学材料与医疗器械 | ||
3、数字诊疗技术与装备 |
备注:宁波材料所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含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机械等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一)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
※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该学科方向以纳米功能材料可控制备为基础,以材料性能优化和调控为重点,以发展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和器件为终极目标,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有:纳米材料功能化与应用技术、柔性智能材料与器件、3D打印材料与技术、仿生4D打印、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成像与治疗、传感技术与环境检测、纳米材料与环境修复、功能薄膜与器件、人工智能类脑器件与芯片、功能陶瓷与极端环境服役用结构陶瓷及复合材料、能源材料与核安全材料理论计算与模拟、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电能源转换材料与器件、高性能无机闪烁体材料、食品以及公共安全检测、宽带隙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宽帯隙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低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柔性/弹性敏感材料与电子皮肤的研发、信息存储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二维材料、量子材料、超导量子器件等。
※ 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
该学科方向依托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磁性以及自旋相关材料理论计算、柔性/弹性导电、磁性敏感材料与传感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性能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研发与产业化、高频软磁材料研发及其应用、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磁弹磁热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技术、块体非晶合金的非平衡态亚稳特性研究和其他功能特性探索、磁性材料失效与表面防护、化学合成技术在磁性纳米材料的新型应用性能研究、磁性材料的微观结构磁畴结构表征及其与宏观性能的关联、多重物理场(力、磁、电、热等)作用下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物性演化与调控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表界面化学与物理
该学科方向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对材料表面的化学组分、结构、形貌等进行主动设计和调控,以获得特殊物理化学特性的功能表面。目前技术手段主要有气相沉积、液相沉积、激光涂覆、热喷涂等,开展薄膜与涂层的物理化学性能(耐腐蚀、抗氧化、耐候、吸附和润滑等)、力学性能(硬度、韧性、强度、附着力、耐磨和减阻等)、特种表面性能(装饰、疏水、光电、光热、传感、检测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 新能源材料及相关技术
该学科方向依托于宁波材料所所属新能源技术研究所,面向新世纪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围绕新能源的“开发—转化—存储—利用”价值链,在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领域的诸多热点和前瞻性方向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为新能源逐步推广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解决方案,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有:面向低成本和高效率器件的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人工光合成与能源催化、高能量密度动力与储能电池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固态电池技术、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绿色回收技术、制氢与储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热电转换材料、新型固体功能材料、材料计算、工业催化、吸附与分离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发及新应用的开发、柔性电子材料及器件和核能等领域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研究、集成电路核心元器件设计与表征优化、传感器与软体机器人系统等方向。
(二)材料加工工程,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
※海洋工程防护技术
该学科方向面向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了特色鲜明的海洋防护材料设计、制备与服役性能评价平台,依托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在钢结构防护、混凝土防护、海水耐蚀材料、抗磨蚀材料、抗冲蚀材料、深海密封材料、海水润滑材料、部件原位修复等材料防护技术方面开展工作,致力于在船舶制造、海洋平台、海洋工程等直接在海水或海洋大气环境中应用的材料表面防护工程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研究海洋金属与非金属结构材料腐蚀和海洋污损的过程机理;研究腐蚀防护材料失效机理;针对大型海洋工程结构服务环境特性,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环境友好的无机,有机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解决海洋工程建设和维护中所面临的材料问题,提高保护能力与延长服务寿命。
※表面功能强化薄膜与涂层技术
该学科方向重点通过对先进表面强化涂层/薄膜材料的组分结构设计及物性调控研究,结合涂层材料关键装备研制与理论计算,旨在研究发展具有强韧功能一体化、抗磨、抗氧化、自润滑、自适应、自修复等特性的新型复合薄膜/涂层材料和表面强化技术,解决航天、航空、核电、海洋、汽车、先进制造等领域对关键部件表面强化材料技术的重大需求,并实现其典型示范应用。
※金属材料处理与防护
该学科方向主要开展以高性能钢铁、有色金属、功能金属材料、非晶态合金、医用金属材料等的成型、加工与防护技术研究,通过成分设计、熔铸,加工、热处理,表面强化,涂层和镀层复合等方案,改善金属的力学、耐蚀、耐磨等性能,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
※粉末冶金和材料成型技术
该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非晶态合金和稀土磁性材料粉体材料制备、成形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工艺过程-微观结构-材料性能之间相互关联,利用温度、压力等条件将粉末制备成块体材料,开展成型工艺和设备、热处理工艺等技术研究,研究粉体材料在高性能永磁材料、磁粉芯、吸波材料和涂层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稀土永磁材料、高Bs低损耗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性能和装备取得新突破。
(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
该学科方向围绕高分子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改性以及高性能陶瓷先驱体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展开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开展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为起始原材料转化利用为化学品、高分子中间体及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展新型环氧树脂、苯并噁嗪树脂合成及复合材料研究;开展具有仿生结构或者生物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合成研究;开展聚酰亚胺、氰酸酯等高性能树脂设计与合成研究;开展传统聚酯的可降解改性研究;用于可穿戴、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研究和生物基可降解纤维及无纺布研究;开展刺激响应型(智能)高分子材料及材料体系的设计与合成研究;易回收(可降解、可重塑)热固性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开展含氟聚合物、聚酰胺、共价有机框架等膜材料的设计、制备、改性及其在脱盐、油水分离、人工脏器方面的应用研究;呋喃类生物能源和材料平台化合物研究;开展高性能有机磷系阻燃剂的设计制备及在高端聚合物材料的应用研究;开展碳化硅、氮化硅、硅硼碳氮等高性能陶瓷先驱体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开展新型聚合物电解质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在固体锂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高分子材料加工
该学科方向以研究聚合物材料加工技术及过程对于材料结构-形态-性能关系的影响为基础,研究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基本物理与化学问题及高分子的流变特性。以材料性能优化和工艺调控为重点,突出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以发展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制备新技术为目标。主要研究:超临界流体加工技术,超声波加工技术,加工在线检测技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制备技术,聚合物中空纤维膜及平板膜热致相分离、非溶剂诱导相分离及静电纺丝制备技术,微纳米级纤维制备技术,功能改性纤维制备技术,热塑性聚酰亚胺工程塑料及聚酰亚胺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技术,低成本热塑性聚酰亚胺制备技术,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制备技术,竹木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异形模压,用于薄膜材料的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合金的加工改性与制备,碳化硅、氮化硅、硅硼碳氮等高性能陶瓷先驱体聚合物的加工应用等。
※功能、智能与高性能高分子
该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面向环境、医用及能源领域的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超浸润油水分离膜材料、抗污染中空纤维膜、自抗凝透析膜、催化膜、纳滤膜、反/正渗透膜等;聚酰亚胺的分子设计与新型合成方法的研究;聚酰亚胺工程塑料、涂料和薄膜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及应用研发;基于聚酰亚胺、聚芳醚等芳杂环高分子的气体分离膜和离子交换膜的研发;生物医用和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仿生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化学、仿生功能、生物功能研究;源于生物质资源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及应用开发;微米竹木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自粘胶合成型工艺及其机理研究;新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研究和高性能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的合成加工和应用过程研究;刺激响应型(智能)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体系的设计、合成,以及在形状记忆、智能驱动及生物与化学传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设计制备高性能环保型阻燃高分子材料;高性能聚合物发泡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环保型高效海洋防护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涂层的制备、性能研究及防污、耐蚀、抗磨机理分析;柔性高分子信息存储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物性调控研究。
※特种纤维与复合材料
该学科方向构架于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实验室、先进能源材料工程实验室以及宁波材料所所属先进制造所,拥有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高性能纤维检测(宁波)基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聚物成型与聚集态结构研究;有机材料无机化转变研究;纤维表界面结构;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开展耐高温聚酰亚胺和氰酸酯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连续核用碳化硅纤维及碳化硅陶瓷先驱体研究。在高性能碳纤维的制备机理、结构表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在树脂基复合材料工艺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有机化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
※有机光电材料及器件
该学科方向已经组建了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柔性光电材料等研发团队,主要设计并合成新型有机光电材料、信息材料和纳米材料,制作有机光电器件、有机信息存储与神经突触仿生器件。依托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有机光伏器件加工测试平台、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加工测试平台和有机光电材料的检测平台,在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导电高分子合成及无机半导体纳米功能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依托中国科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有机合成、器件制备以及物性表征平台,在有机高分子阻变随机存储器、神经突触仿生器件等方面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该学科方向已成为我国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以及有机信息材料应用基础研究与有机光伏技术研发的重要研究基地。
※有机分析与健康安全
该学科方向主要围绕有机生物医学分析与检测,以及生物医学分析的试剂及仪器一体化、食品与环境安全等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该学科方向已成为我国有机生物医学分析与检测、生物医学分析快速检测材料应用基础与技术开发及便携式仪器设备研发的重要研究基地。主要研究内容为:医学诊断治疗及纳米快速检测材料、有机、生物、医学快速检测试剂、有机生物医学快速检测试剂;新型分子诊断技术的开发;医学免疫学快速传感技术;生物传感便携式仪器设备研发;生物医学试剂及仪器一体化开发。
※有机合成与精细化工技术
该学科方向主要围绕高分子材料用各类功能助剂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内容包括油品添加剂单剂的合成与复合技术、高分子材料功能助剂的设计和合成及其应用。重点研究功能性添加剂的设计;功能性添加剂的绿色合成方法;新型有机反应机理;阻燃机理;抗氧机理;助剂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功能性油品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开展新型高分子用平台化合物设计与合成研究等。
(五)物理化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
※催化与分离技术
面向化学能源高效转化的应用需求,该学科方向主要开展新型分离材料及催化剂的合成、表征与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研究,旨在调控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推进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催化生产技术、并在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应和新催化工艺等方面开展探索性研究,推动高性能材料的产业化以实现更好的节能、降耗、减排和增效。具体研究:精细化学品催化剂研制及催化生产技术;氧传感器与三效催化;天然气催化重整制氢催化剂的研发;掺杂纳米碳催化机理;煤代油的烯烃转化制丙烯技术;替代贵金属的完全氧化催化材料;生物质催化转化;催化过程原位表征;新型多孔催化载体材料;天然气存储;高性能二氧化碳捕获;高效气体分离材料理论模拟;固态氧化物电解制氢材料与器件;高性能光/电催化材料的理论设计与开发;水处理环境催化剂与催化技术;生物质高效转化利用催化剂及催化技术。
※电化学储能材料及相关技术
该学科方向面向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电网对能量高效存储技术的迫切需求,依托浙江省石墨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围绕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池)、高温固态金属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研究领域,主要开展了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和绿色回收技术、全固态锂电池技术以及光伏材料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探索电池材料及其集成的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能,搭建了完备的材料合成、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的实验条件和平台,为产业界提供高效的化学储能技术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利用化学合成方法实现新能源领域多项技术突破,化学剥离法低成本规模化制备石墨烯的技术成功实现转移,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的规模化制备等技术也已实现技术转移。
※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该研究方向面向2060年碳中和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开展高效制氢技术、高能量密度储氢技术、氢能高效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资源化技术等,主要包括:(1)光电解制氢、光催化制氢、电解高纯水制氢、电解海水制氢、重整制氢催化剂等;(2)有机液态储氢关键材料技术;(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解池材料与电堆技术;(4)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材料、电堆技术及其系统示范技术;(5)碳基燃料加氢利用技术;(6)二氧化碳的高效电解与资源化再利用技术。
※海洋环境腐蚀与污损
该学科方向依托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旨在深入理解和揭示多重复杂海洋环境中工工程构件和材料耦合损伤和失效机理,主要针对海洋装备及海洋材料应用环境中的关键腐蚀与生物污损问题开展研究。在国家海洋局和中科院的支持下,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腐蚀电化学表征、生物污损评价和工程材料环境服役评价平台,并与北京科技大学、文昌发射中心以及中科院南海所等合作在南海和东海建立了相关海洋大气暴晒试验站和海水试验站。在海洋微生物腐蚀机理、生物污损防护、多因素耦合损伤与延寿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环境材料表面与界面科学等学科方向。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机理的研究将为发展新一代长寿命和高性能海洋重防腐涂料体系和防污材料体系奠定关键理论基础。
(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专业学位)
※激光极端制造技术与装备
该学科方向涵盖先进工艺研究,多能场仿真分析,以及智能化工艺系统集成三部分,强调软硬件的结合以及现代工程方法的使用。其主要特色是聚焦于精密与极端制造技术,依托浙江省航空发动机极端制造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综合利用各种能量场和智能技术,突破选定的先进制造工艺和系统,集中于典型难加工材料及复杂零部件高速微细加工,服务于国民经济、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光去除加工;激光冲击强化及表面处理技术;先进增材与增减材制造技术;水助激光加工技术;多能场仿真与验证技术;大功率超声波相关应用技术等。
※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及装备
肩负贯通“材料—设计—制造-应用”技术创新链的重要使命,该学科方向目前已经建立了国内极具影响力的集材料-设计-工艺-装备-评价一体化研发平台,逐步建立了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到应用示范贯穿的军民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创新链。该学科方向重点发展先进复合材料低成本设计、制造、装备及评价技术,实现其在军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纤维表面修饰及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与调控技术;(2)纤维预成型设计与制备技术;(3)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工艺仿真模拟;(4)复合材料成型工艺;(5)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装备技术;(6)复合材料修复技术;(7)复合材料健康监测技术;(8)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技术。
※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制造
该学科方向针对目前光-热-电能量转换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开展新一代辐射探测器材料和热电能源转换材料的研究,开发稀土闪烁陶瓷与阵列、透明荧光陶瓷与模组、热电材料与器件等新型功能材料与关键核心器件。这些材料在当代医学成像、工业检测、辐射监控,资源勘探以及特殊电源、余热回收、精密温控、便携制冷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组成与物理机理、显微结构调控与性能改善、先进制备工艺与优化、器件设计集成与应用等,旨在研发有产业化前景的先进材料和器件,为相关产业和应用技术发展奠定关键理论基础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机械强耦合损伤与表面技术
该学科方向面向国家深海、深蓝、深空、极地等高端制造技术领域发展需求,聚焦机械表面界面科学基础交叉前沿,致力于设计和发展极端环境下高性能、长寿命、可靠服役的机械系统和部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在力、热、化学、辐照、腐蚀等强耦合作用下的机械服役特性;2)机械表面界面动态效应、设计优化与性能调控;3)极端环境机械损伤防护理论与表面技术;4)极端工况机械部件服役性能评价、预测与延寿技术。
(六)机械电子工程,机械(专业学位)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
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该学科方向依托浙江省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为背景,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设计、驱动控制、智能感知技术为核心,围绕智能制造及装备的核心技术展开研究工作,为制造装备的精密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高效永磁电机及其驱动技术、高速高精运动控制技术、智能化数控装备技术;(2)先进机器人技术—工业机器人及其运用技术、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3)医疗康复器械及人机交互技术,从医工结合的角度解决先进医疗与康复器械中的人机交互与脑机交互的信号获取、识别与人机融合问题。
※垂直起降无人机机电一体化与态势感知技术
垂直起降无人机是一种重要的军民两用装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其态势感知技术是垂直起降无人机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保障无人机智能自主飞行的前提。该学科方向围绕濒海岛礁货物运输和海上态势感知需求,开展垂直起降无人机机电一体化及其态势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并聚焦垂直起降无人机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推进能源与系统控制技术、先进态势感知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垂直起降无人机结构与电气一体化设计、濒海复杂环境稳定控制、涉海使役环境下机电产品可靠性设计方面形成了优势特色。
※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
该学科方向面向国家公共安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基础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制,主要研究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虚拟现实、视频分析、嵌入式系统等算法实践和理论分析,在空基监控、全向视觉传感器、智能医学影像及图像处理等方向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由计算机视觉及智能感知技术和智能医学影像团队组成。计算机视觉团队侧重开展360度全景视觉技术、全景监测和显示技术、一体化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等的研究工作;智能医学影像团队具体开展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以“精准医疗”为核心方向,开展基于医学图像/眼科影像的自动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算法及技术以及基于人体基因、医学图像和大数据处理的精准医疗算法及技术等研究工作。
(八)生物医学工程
※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
该学科方向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平台,针对目前生物医疗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聚焦生物医学新材料及相关的医学诊疗技术,面向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的实际健康需求,研制新型功能材料,开发快速、准确、灵敏、经济的新型体外智能诊断技术与装备系统,为医学临床诊断和诊断后的治疗及治疗可视化等提供可参考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方向包括:医学诊断治疗及纳米快速检测材料;体外诊断技术、诊断试剂与器械;二代测序技术及试剂盒开发;光镊系统的疾病先进诊断技术开发。
※生物医学材料与医疗器械
该学科方向通过生物材料的设计与选择,研究新型高性能生物材料,研究材料表界面分子机制和表面改性技术,发展医疗器械表界面强化及功能化技术,实现生物材料定制化表界面构筑和表面改性,并拓展多种工程材料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该方向研究团队已经在医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制备与应用、医用水凝胶材料、活体细胞3D打印、材料-细胞界面分子机制、生物材料表面抗菌改性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部分技术已经实现产业转移转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工关节关键材料技术;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前沿科学技术;生物功能涂层和涂层技术产业化开发等。
※数字诊疗技术与装备
该学科方向针对眼科疾病、心脑血管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早诊断、早治疗与精准康复的人类健康需求,以实现疾病的有效预测、精确诊断和精准康复为目标,多模态开展无扰式人体状态检测与可视化、疾病发病机理模型化与康复诊治过程数字化等前沿技术研究与医疗器械创新开发。该学科方向已经建立了数字化医学影像和多感觉融合神经康复与辅助机器人两个技术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视觉、医学图像处理分析、智能硬件、人体数字化与多模态状态识别、多感觉融合与康复辅助机器人、生物新材料应用与功能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