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导师介绍
学习及工作经历:
● 1996.09 – 2000.07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士学位
● 2000.09 – 2002.03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硕士学位
● 2002.03 –2005.06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博士学位
● 2005.07-2007.08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
● 2007.04-2010.12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春蕾”副研究员
● 2011.01 - 至今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 2012.03-2013.02 美国波士顿学院公派访问学者
个人主要荣誉: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负责人
● 浙江省WR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 入选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工程”
● 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
科研成果:
● 发表SCI论文170余篇
● 申请专利70余项
● 参编专著一部
Introduction
Q1:您能否简单的介绍一下团队主要人员情况和科研方向?
光电热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现有员工14名,包括5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名博士后/工程师和1名科研助理;此外还有4名客座研究员、37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主要科研方向为光电热功能材料与器件应用,涵盖热电材料与器件、透明光功能材料与器件两大类别。
Q2:能否介绍下您目前团队发展的愿景?
聚焦关键、践行使命
聚焦热电材料、透明陶瓷等光电热功能材料与器件研发,面向芯片热点温度控制、低品位余热废热利用、物联网节点自供电源、医疗影像探测器、激光照明与显示等应用发展需求,着力突破一批核心材料与器件的技术瓶颈,充分践行“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发展使命。
Main Fields of Interest
Q1:在您团队中最令人骄傲的研究内容或成果是什么呢?
齐头并进,协同攻关
我们的两大课题方向齐头并进,均从基础研究入手,都为实际应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部分实验室成果已经走向工业化。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基于非常明确的应用需求,组织团队成员协同攻关,只设定目标,不限定路线,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通过发散思维、独辟蹊径,致力于实现中低温区热电发电性能提升,目前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正在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Q2:您未来对于团队内开展的研究工作有何展望?
学科交叉,自主创新
一方面,围绕“热电材料设计-器件制备技术-系统集成应用”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工作,研发高性能热电材料及其批量化制备技术,促进大功率热电制冷产业发展,并在工业余热废热以及核热综合利用等领域推动温差发电技术应用;另一方面,研制面向CT应用的光功能材料与阵列,为实现高端医疗影像装备核心部件自主国产化、稀土高值化两大国家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Advices to Youth
Q1:您与学生交流有何特别的感受或者印象?
不可求急,深入关键
与研究生交流,通常会发现他们对研究课题掌握的信息比较匮乏,很多时候急于开展一些碎片化的、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工作,可以预想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我认为我们需要深刻理解“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这句话的内涵。
Q2:您认为什么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
求真务实,脚踏实地
我认为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求真务实。对于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针对拟开展的研究课题,要回答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基本问题,不要盲目凑热闹、发文章、抬轿子,也不要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自说自话,这些都是很犯忌讳的。非常希望研究生注重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很强的行动力,在前人基础上发掘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脚踏实地,求实创新,攻坚克难。
Q3:您对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什么建议?
立足当下,志存高远
研究生发展规划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情,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无论是规划求职还是深造,都要立足当下,在开展学位论文阶段,锻炼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还要注意锻炼工作总结和表达展示的能力。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真正实现国家事和个人事的高度融合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