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宁波材料所优秀导师专访 | 陈思鲁:合作共赢,因材施教
日期:2021-12-16

导师介绍

教育经历:

● 2001年-2005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学士

● 2005年-2010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博士

 

工作经历:

● 2011年-2017年 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科学家

● 2015年-2016年 兼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

● 2017年-至今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精密驱动与智能机器人技术团队 研究员

 

个人主要荣誉:

● 浙江省特聘专家

● 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第一层次

 

目前主持科研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面上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课题

● 浙江省“领雁计划”研发攻关计划项目

● 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

 

科研成果:

● 在高速高精运动控制领域已经发表SCI文章40余篇

● 合著专著1部

Introduction

Q1:您能否简单的介绍一下团队主要人员情况和科研方向?

各有分工,发挥所长

 
在杨桂林老师指导下,张驰研究员带领我们精密驱动与智能机器人技术团队,布局了新型机构设计、高性能电机与驱动设计、精密系统控制、人工智能学习和技巧捕捉等研究方向,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展了智能装备系统集成设计研发,实现了机械、电气与信息学科的交叉融合。
因此,团队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呈多元化特征我的研究方向是高速高精运动控制,相当于一个智能体的“小脑”部分。在杨老师、张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各位同事们分工协作,把科研任务一起完成好。

 

Q2:能否介绍下您目前团队发展的愿景?

学科交叉,综合培养

 
希望团队继续结合国家、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在精密高端装备方面的需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科研攻关服务国家与地方,做大做强自身。
目前,团队学生的来源以机械、电机、信息专业为主。我们发现,机械专业的学生擅长机构设计,但在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上存在一些短板。与此相对,信息专业的学生擅于软件架构搭建与大型软件开发,但对实际控制对象的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们团队通过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协同深度参与科研项目,比如杨桂林老师布局的并联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等项目,以及张驰老师布局的水下项目,以项目带动科研,使对学生的培养与科研任务攻关、团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衔接。

Main Fields of Interest

Q1:您在团队中最印象深刻的感悟是什么呢?

实现双赢,共同成长

宁波,是一座工业基础非常深厚的城市。许多宁波本地企业在细分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积累,能够针对性提出很多实际问题。我们在与他们的科研合作中,基于这些实际技术问题提炼出科学问题并予以解决,在工程项目开展中加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收获实践经验,并将成果回馈企业,以期实现共赢。
我们团队许多学生都参与了宁波市2025重大项目。其中,万红宇同学通过对重载机器人的运动学误差建模,设计了标定算法,无需重新设计的机械结构,就能大大提高重载下的作业精度。又如,某宁波企业使用的进口数控系统,若开启误差补偿功能,每台需额外成本2万元。我们几位科研骨干与学生,包括万红宇同学,与他们合作开展了五轴机床标定技术研究,自主开发了“刀尖随动”功能,实现了进口替代。能通过科研合作,协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并跑,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Q2: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尊重学生,及时引导

 
我认为,研究生阶段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拓展自身,没有学生不想做更好的自己。而作为导师,要尊重学生意愿,了解学生特长。最重要的是知道学生擅长做什么,把适合做的做好,把想做的做好,这有利于学生建立信心。
此外,科研成果的取得,是老师与学生两个人配合的结果。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此时的效率往往并不高,这就非常需要老师的指引或帮助。与学生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把控科研进度与成果质量,这正是我身为老师的职责所在。

Advices to Youth

Q1:您认为学生做科研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思路变通,学会疏解

 
科研要学会转弯,思路要学会变通。对科研而言,“正”与“反”都是成果,每个数据与中间过程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在材料所的学习和科研探索过程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建立和逻辑的培养,是除了自身业务的能力外,更重要的一环。
其次,学生要劳逸结合,合理解压。在相对单调的科研工作中,学会疏解压力和调整情绪。最后,对自我有信心,要相信社会总会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身的长处!

 

Q2:您对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什么建议?

正视自我,提前规划

作为学生,要对自身有准确的规划,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并且要尽早与导师交流。是选择在科研道路上深造,亦或进入职场中就业,师生双方应提前进行规划,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普遍来说,职业存在着“稳定性”、“薪酬”和“光环”的三角关系。初入职场,通常最多三者选其二,不可贪心。要理性的正视自己,也要对自己有所期许。

导师寄语

合作共赢,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