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团队的主要人员情况和主要科研方向?和三年前相比有没有变化?
A
团队现有员工13名,包括5名研究员、1名正高级工程师、3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名博士后/实验师,此外还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热电材料与器件、透明光功能材料与器件。与三年前相比,团队新增1名“关键人才”正高工、3名富有创新活力的博士后,他们共同获得了宁波市甬江引才团队B类支持;去年所党委支持成立“高效热电材料与器件攻关突击队”,持续推进核热温差发电技术应用落地。
Q2
您目前团队发展的愿景是什么呢?
A
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
关于科研创新,有一句通俗说法我非常认同:“做的东西,要么要上书架,要么要上货架”。上书架不仅仅是指论文,更高的标准是能够写进教科书;而上货架则是要开发出能够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多年来,我们团队始终围绕着这两个目标在一步步延伸开展工作,以承担的来自科技部、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市以及高技术领域的多类重要项目需求为牵引,建立了“理论计算-制备实施性能优化-器件实现-应用推广”完备研发链,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光-电-热等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研究,立足能源和医疗等领域的发展需求,践行“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发展使命。
Q1
对于您的研究工作中,现在最令您骄傲的内容或结果是什么呢?
A
攻坚克难、扎实迈进
我最欣慰的是在过去两年中,团队重点围绕核热温差发电关键技术研发,实现了中低温区热电材料性能优化与批量稳定制备,性能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热电发电器件规模化制备工艺制度,已稳定制备约5000枚高性能器件,并与合作单位联合研制了我国首台10kW级“双高型”热电发电系统,为特殊电源研制与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Q2
您对于课题组开展的研究领域的未来有何展望?
A
多学科协同、致力实用创新
在热电材料与器件方面,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工作,以材料制备为基础,以拓扑结构设计为指导,实现低阻高可靠器件集成,助推工业废热回收以及核热温差发电技术应用落地。在透明陶瓷方面,发展满足PET/CT探测器应用的高性能闪烁材料;开发适合LD光源激发特点的多色稀土功能荧光陶瓷,实现照明与显示应用。
Q1
连续三年获批宁波材料所优秀导师,您可否简单介绍下您指导研究生期间的宝贵经验或体会。
A
教学相长,积极沟通
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除了必要的方向性指导,要尽量少给予具体路径的指导,我鼓励研究生本人要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教学相长很重要。研究生在知识储备过程中要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要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且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团队采取月报形式,及时了解大家在当月的科研动态,适时交流想法和推进进度;真有具体问题,也非常欢迎随时交流讨论,及时解决。我也会引导和鼓励研究生直接参与有目标导向的创新性科研工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Q2
您认为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和素质?您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
A
找到真正的需求,解决真正的问题
我认为研究生需要具备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和主动性,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前瞻性,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抗压与自我调节能力。平时我尤其强调要形成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对于缺乏创新性、碎片化的重复性工作要及早纠正,以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Q3
您对于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何建议?在科研中如何合理的安排管理时间?
A
高效管理时间,积极调整心态
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很正常,大家要及时调整心态,汲取经验教训,改进方案策略。尽量保证有规律的工作时间可以让科研节奏稳步向前,同时也要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利用实验间隙进行文献阅读积累,学习论文撰写要领,掌握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应用。要能够判断轻重缓急,建立个人的时间管理法则,聚焦完成优先级高的任务,集中特定时间批量处理繁琐的事情,大幅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Q4
在您的指导下,研究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研究生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研究生阶段的机会和资源?
A
结合应用需求,积极交流分享
研究生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首先离不开他们自身的辛勤付出。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初期,结合团队主要方向,通过文献阅读和归纳总结,初步找到课题切入点。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平台,研究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等活动,与同行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和建立联系,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也便于探寻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切入点。另外,希望研究生能积极参与团队的核心项目,将实验研究与项目需求紧密结合,真正为实际应用做出一定的贡献。
Q5
您常与学生交流,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您认为研究生如何更好地与导师沟通和合作?
A
跳出思维惯性,积极汇报交流
与研究生交流,发现他们容易陷入惯性思维,研究内容同质化,研究工作浮于表面,成效不好。我认为研究生应当有足够的意识,有独特的视角,不断深入发掘问题关键,脚踏实地,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做真正有用的科研。研究生应当积极将阶段性成果或者遇到的困惑向导师汇报交流,导师会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经验给予建议指导。
Q6
您认为什么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您对于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求职或深造有什么建议?
A
求真务实,稳中求进
我认为求真务实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要学会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干出成绩。如今,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不在少数,做科研的前提是心中有大我,将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再就是创新,要敢于钻研,耐住寂寞,勇于创新。针对拟开展的研究课题,要回答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基本问题,深入探讨问题关键,努力突破领域技术难题。对于打算求职的学生,应尽早制定职业规划,明确个人职业目标和兴趣方向。对于打算深造的学生,要通过关键科学问题的凝练与解决,积极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要有啃硬骨头的勇气与决心,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综合能力。
导师简介
学习及工作经历
● 2011.01-至今: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 2012.03-2013.02:
美国波士顿学院公派访问学者
● 2007.04-2010.12: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春蕾”副研究员
● 2005.07-2007.0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
● 2002.03-2005.06: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博士学位
● 1996.09-2002.03: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硕士学位(学硕连读)
个人主要荣誉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负责人
● 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 宁波材料所所属先进制造所副所长
●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
● 入选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工程”
● 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
科研成果
● 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 申请专利70余项
● 参与主编专著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