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优秀导师专访 || 郑文革: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日期:2025-09-15

Introduction

 

Q1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团队的主要人员情况和主要科研方向?

A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高分子先进加工团队现有成员40人,副高及以上7人,中级及以下3人,博士后1人,学生29名。这是一支年轻的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各成员踏实勤奋、积极进取,组内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聚合物(PP、TPU、PLA、PET和PS等)的绿色发泡技术及其应用;(2)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聚合物加工中的应用;(3)聚合物发泡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研究;(4)石墨烯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5)新型橡塑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发泡技术;(6)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7)新型超临界流体发泡装备等。

 

Q2

您目前团队发展的愿景是什么呢?

A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团队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目标,长期致力于绿色发泡技术和聚合物绿色加工技术的研发,自主设计了超临界流体连续挤出发泡试验线及各种釜压发泡等设备,实现了多种聚合物微发泡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的突破及产业化应用。
 

Q3

可否简单介绍下您指导研究生的几点收获或体会?

A

因材施教

第一,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普适性的教育模式,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与背景的不同而因材施教,侧重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同时要求学生兼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在以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背景的条件下,给予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这样既能保证研究生的选题不出现明显偏差,也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三,学习期间是接受挫折教育与收获成功喜悦的黄金时机,研究生们要学会从失败的实验结果、文章拒收的原因、他人不同的观点中总结、凝练和吸收知识与经验第四,注重树立研究生的自信心,通过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科研进展,避免学生在科研海洋中迷失自我,鼓励学生以学术报告和对外交流等多元学习模式积累知识并获得启发;第五,构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和学生是相互成就的,导师从供给侧提供指导学生成长的同时,学生的成长需求推动着老师不断地前进。

 

 

 

 

 

Proud research content 

 

 

Q1

对您的研究工作中,最令您骄傲的内容是什么呢?

A

依据实际需求 紧密结合产业

 首先是,我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PP、TPU、PLA、PET、PS等)发泡技术及其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聚合物加工中的应用;聚合物发泡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研究;石墨烯基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等均与产业紧密结合目前也实现了部分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比如在苏州、晋江、安徽、杭州等地都有合作的产业化项目。团队里的学生围绕相关技术的研发也开展一些研究工作,这对于研究生多了解产业需求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是,我们团队发表的多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最高的单篇高被引次数超过1000次,也是比较欣慰的。

第三是,在致力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优质人才的培养。近几年团队成员增加了很多,到目前为止,研究团队已经培养了 40 多名优秀学生,他们在教育、科研和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重点高校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知名外企专家及企业首席运营官 ,还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与国营企业的研究员和项目负责人等,同时部分毕业生也选择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深造。我们团队的学生,不仅在科研上刻苦,自己的生活也很丰富多彩,我们团队毕业的第一个博士生张好斌,他也是我们材料所的首任研究生会主席;还有我们团队的汤林奇,现在是杜邦的技术专家,同时也是我们宁波材料所上海片区的校友会会长

 

 

 

 

 

Advice to youth

 
 
 
 
 
 
 
 
 
 
 

 

 

 

Q1

如果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您有什么建议吗?

A

树立自信心

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这个时候要学会总结原因,及时和老师讨论沟通,以积极的心态去反思,主动去查找文献资料,多看看别人的思路,最本质的还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树立自信心。最重要的自信心来源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掌握的技能,因为只有自己“肚里有货”,学好本领,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坦然面对一切困难。作为研究生,在平时的科研学习中要谨记3个“W”——WhenWhyWhat,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才能在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时候胸有成竹、泰然自若。自己有信心,任何困难都只是暂时的。
 

Q2

您的学生很多都在学生会等部门有任职,那您会担心学生会的工作和学生的科研工作有冲突吗?

A

综合能力是关键

我认为,做材料研究的人,科研能力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学生工作和科研工作我认为其实没有冲突一说,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在科研工作之余,多去和其他人交流,参与一些课外活动,我认为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比如口头的表达能力,它同样也能帮助我们在汇报科研工作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是非常鼓励学生去参与这些活动的,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Q3

您对于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求职或深造有什么建议?

A

将小我融入大我

研究生们在相关领域努力进步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所学所获结合党和国家的切实需求,致力于国家前沿发展需要,切实履行责任,将个人理想融入新时代的产业发展要求。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研究团队培养了40余名优秀学生,他们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在国内外高校院所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员的,也有在企业作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目前,宁波材料所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将来,大家都会走进社会,也会像一些师兄师姐们一样走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希望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勇于探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作为祖国的接班人,不管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岗位,既要立足岗位实际,又要志存高远,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导师简介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5及1990年分别在安徽大学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及硕士学位。

●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日本原子力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地的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

●2007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作为项目负责人分别承担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财政部修购项目、中科院STS项目、中国科学院BR计划执行项目、中国科学院—广东省战略合作项目等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

 

学术任职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实验室主任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科学院BR计划

●浙江省WR计划杰出人才

●兼任浙江省可降解材料与制品标准化委员会主任

●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工程塑料专委会理事

●中国塑协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果

●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发泡材料、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加工技术及聚合物材料的加工-结构-性能间的关系等。

指导毕业研究生超过40名,在国内外相关学术刊物等发表论文150余篇, 论文SCI他引超过10000次,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申请中国专利100余项,多项专利技术已转移至企业实现产业化。

获2019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国轻工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