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优秀导师专访 || 周旭峰:目标明确,不忘初心
日期:2025-09-15

Introduction

 

 

Q1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团队的主要人员情况和主要科研方向?

A

      我们团队主要做两个方向,一个是动力电池,另一个是石墨烯,是从08年团队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两个方向。团队负责人是刘兆平老师,下面有导师分别对应的不同板块,邱报和陈亮老师主要做电池方面的研究,汪伟老师主要做石墨烯薄膜的研究,我这边电池和石墨烯方向都有涉及。

 

Q2

您目前团队发展的愿景是什么呢?

A

克服科研难题,解决实际问题

我希望产业化项目公司生产的我们团队所研究的材料能够被大规模使用,假如以后电动车所使用的电池是我们团队研发的,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也希望我们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克服一个又一个科研问题,让有用的东西真正能使用起来。

 

 

 

 

 

Main fields of interest 

 

 

Q1

对于您的研究工作中,现在最令您骄傲的内容或结果是什么呢?

A

一直努力未停歇,慢慢实现产业化

我们团队所做的工作比较偏重于工程化方面研究,做了十多年之后,我们比较自豪的是看到我们几项技术成果慢慢实现产业化,无论是在动力电池材料还是石墨烯方面,都有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公司在往前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难度很大,我们很难讲未来能做到什么程度,但看到我们自己研究的东西慢慢变成产品还是一件搞科研比较值得做的事情。

 

Q2

您对于课题组开展的研究领域的未来有何展望?

A

不忘初心,目标明确

08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往前做,遇到过艰难事情,也有风光时刻,我们一直在坚持初心往前做,我们团队会一如既往的聚焦到我们的动力电池和石墨烯这几个方向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团队需要去解决和承担的使命。现在我们还在路上,希望未来我们能真正看到我们的产品上了货架,目标明确之后,大家劲往一处使,总归会看到开花结果那一天。

 

 

 

 

advice to youth

 
 
 
 
 
 
 
 
 
 
 
 
 
 
 
 
 
 
 
 
 
 
 
 

Q1

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时,您通常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今年获批宁波材料所优秀导师,您可否简单介绍下您指导研究生期间的宝贵经验或体会

A

主动沟通,注重分析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学生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很重要,我认为和导师保持最畅通的交流是最有效的促进学生研究的方式。

特别要强调,在科研过程中数据分析过程很重要,做实验科学最终的结果来自于客观事实,对研究对象观察的越仔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个工作的意义将更大。通过设想设计实验,拿到客观结果,对结果分析越充分,认知越清晰,启发将会更多,就更能看清未来的路在什么地方,这就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
 

Q2

您认为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和素质?您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

A

注重自主能力,在试错中提升

做科研、发文章是培养研究生的手段,培养目的还是要去培养人。如何让学生去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是研究生培养所需要的。要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具有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研究生时期也是一个试错时期,要从试错的过程中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

 

Q3

您对于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何建议?在科研中如何合理的安排管理时间?

A

尊重客观结果,时时审视自己

实验没达到预期不代表失败,没达到预期的研究也称之为研究,不能以性能的研究作为评判标准,我们要转变的一个观念是不是好的东西才叫成功,差的东西也可以叫研究,告诉别人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把道理讲明白,客观的结果和如何去展示结果是同等重要的。

从心态上面,我们要明白,失败是正常现象,不要去钻牛角尖,要跳出问题来审视自己,去看一下自己的初心。

 

Q4

您认为研究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科研?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研究生阶段的机会或资源?

A

保持赤子之心,借力解决问题

我认为青年人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能够拥有一颗好奇心,科研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并不神秘。在科研上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借力,借助导师和同学的力量,打破陷入困境的情况,其实换一个角度可能会发现事情不是你想象的情况,去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Q5

您认为什么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您对于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求职或深造有什么建议?

A

注重提升能力

从事好的科研还是要有理想主义,最好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其次我们也要能够忍受失败,无论求职还是深造都各有利弊,博士的优势可能在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要强,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无论选择怎样的岗位,一个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具备能力才能胜任这个工作,才能够有信心去接受任何挑战。

 

 

 

 

 

导师简介  

 

 

 

学习及工作经历

● 2020.01-至今: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 2014.12-2019.12: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项目研究员

● 2011.01-2014.12: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副研究员

● 2008.10-2010.12: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博士后

● 2003.09-2008.06:

 复旦大学化学系 理学博士

● 1999.09-2003.06:

  复旦大学化学系 理学学士

 

个人主要荣誉

● 获中国科学院2014年度“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 承担了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

● 入选浙江省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 浙江省优秀博士后,省级,2014

● 宁波市优秀博士后,市地级,2013

 

科研成果

● 在Nature Energy、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他引4000余次。

●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0余项,国际专利4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5项,国际专利1项。

● 参与撰写学术专著2部,撰写专利分析报告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