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优秀导师专访||闫阿儒:不忘初心行志远,不负岁月勇作为
日期:2025-09-15

Introduction

 

Q1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团队的主要人员情况和主要科研方向?

A1

稀土永磁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现有研究成员144人,包括院士1名、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9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3名、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工程师15名、高级助理/助理41名、以及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65名。此外,中心还有高级客聘研究员6名。中心主要科研方向包括:新型稀土磁性材料探索研究、基于资源禀赋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研究、面向高技术应用的高服役能力稀土磁性材料研究。

 

Q2

您目前团队发展的愿景是什么呢?

A2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国家资源特色,开展重大应用牵引的稀土永磁材料创新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和引领性关键技术,开发绿色化、智能化专用技术,实现研制的先进稀土永磁材料在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示范应用。汇聚高层次国内外人才,成为磁性材料领域前沿引领技术创新高地;建成一流产学研基地,推进打造世界级磁材产业集群。

 

Q3

您可否简单介绍下您指导研究生的几点收获或体会

A3

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中,一要根据研究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专业背景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二要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多交流,积极参加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探寻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

 

 

 

 

Main fields of interest 

 

Q1

对于您的研究工作中,目前最令您骄傲的内容或结果是什么呢?

A1

始终锚定稀土永磁材料方向,围绕国家资源特色与重大需求,形成了从材料研究到产业化技术开发的相对完整的研发链条,初步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备的稀土永磁材料研发与产业技术转化平台。稀土永磁材料重稀土减量化和高丰度稀土利用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发出综合磁性能达到86.5的超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和室温最大磁能积≥35MGOe的稀土高钴永磁材料,实现在新能源车、轨道交通电机和尖端技术应用。

 

Q2

您对课题组开展的研究领域的未来有何展望?

A2

稀土永磁作为我国关键战略性基础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机器人、航天航空、节能和新能源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未来在研发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如未来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前瞻性探索、资源平衡应用和循环利用技术、产业上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智能化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等等。我们期望能够突破资源禀赋型高服役能力稀土永磁关键技术,支撑尖端技术发展,提供/引领变革性、颠覆性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巩固并强化我国稀土产业战略反制能力。

 

Q3

您是经历过“材料所那一段艰难岁月”的材料所人,如何理解您当时说的“在棚子里开展的工作是开拓性的,如果没有那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现在的工作会困难很多”?

A3

我是2005年回国,来到宁波材料所,当时正值宁波材料所筹建期间,“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办公和实验用房条件有限。一些大型、重型实验设备的搬运、安装都很困难,经过实地勘察和协商,最终在路边搭建了一间约30平米的彩钢活动板房,作为临时实验室,开始了“搭棚子搞科研”的日子。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我们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只完好的热压辐射永磁环。正因为取得了这些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才为团队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Advice to youth

 

Q1

您常与学生交流,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或者令您印象最深刻的学生或事情?

A1

研究生需要主动学习,要有更强的主动性,能够主动跟导师、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在交流沟通中,不仅能更快的熟悉研究领域,也能少走很多弯路。研究生阶段不光要学习专业科学知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更要善于发现问题,多提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全面发展的能力。

 

Q2

您认为什么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

A2

我认为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求真务实,只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能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科学研究需要细心、耐心,有时需要做大量的重复性工作,看上去会比较单调、甚至枯燥。而且科学研究的道路也并非都是平坦的,有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不一定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所以要能够坚持初心、耐得住寂寞,同时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相信会柳暗花明,迎来新的转机。

 

Q3

您对于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求职或深造有什么建议?

A3

近两年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关于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我认为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要明确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避免随大流。其次要发掘自身优势,结合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兴趣来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最后是不管将来从事何种岗位,都能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升综合能力,既要立足岗位实际,又要志存高远。

 

 

 

 

导师简介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3.09-1998.07

西安交通大学   博士

●1998.08-2000.0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 

●2000.09-2005.07

德国德累斯顿固体与材料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2005.08-至今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个人主要荣誉

● 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2019)

● 新材料成果转化奖(2019)

● 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2013)

● 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

● 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3)

● 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2011)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 

●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

●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2007

 

科研成果

●在Acta Mater.、Scripta Mater.J. Mater. Sci. Techno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

●授权专利1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