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优秀导师专访 || 刘富: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日期:2023-10-29

Introduction

 

 

Q1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团队的主要人员情况和主要科研方向?

A

先进功能膜团队现有员工9名,包括副高以上4名,博士后和中级人员5名,25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主要科研方向为聚合物微孔膜的结构调控表界面功能化及工程应用,包括:1、含氟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资源化应用研究;2、生物医用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结构调控;3、限域催化膜的构筑机制及催化应用研究;4、新型纳米通道膜的构筑及离子筛分机制研究。

 

Q2

您目前团队发展的愿景是什么呢?

A

应用实际 引领发展

我们团队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涵盖膜基础研究、膜关键技术开发、膜工程应用的链条式架构,成为国内膜行业知名的先进分离膜材料研发团队。通过分离膜结构和界面设计,解决了分离膜长期存在的膜污染以及通量/选择性的博弈瓶颈问题;通过膜宏量制备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开发,实现超微滤膜和纳滤反渗透膜的产业化,以及规模化工程应用;建成了浙江省先进膜材料与膜过程国家联合实验室。未来希望能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在双碳与生命健康领域分离膜材料的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实际应用,引领先进膜材料的发展。

 

 

 

 

 

Main fields of interest 

 

 

Q1

对于您的研究工作中,现在最令您骄傲的内容或结果是什么呢?

A

积跬步至千里 积小流成江海

我们针对水处理领域的关键核心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系统提出了化学相转化理论,突破了物理相转化难以功能化的限制,解决了聚合物微孔膜的表界面功能化难题,建立了化学相转化理论及表界面功能化策略,通过膜材料表面微结构及表面能调控,设计超亲水长效抗污界面,创新发展超亲水抗污染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500万m2/年),十年内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链条。产品应用于宁波桃源自来水厂、市政及工业污水处理,河道水处理等超过100万吨/天的大型膜法水处理工程,降低运行能耗30%,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研究成果也被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科技报、浙江卫视、山东卫视等国家媒体报道。看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十年的时间内,从点点滴滴开始,到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奔涌的江河,这是让我感到非常骄傲的。

 

Q2

您对于课题组开展的研究领域的未来有何展望?

A

探索新方向 把握大发展

 我们用于水处理方向的相关膜材料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但还有很多的膜材料更具有挑战性,比如石油冶炼行业中关于原油分离的膜材料,生物制药领域中用于蛋白分离与纯化的膜材料,这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要去关注的一个方向。总的来说过去十年我们做的更多的是环保、水处理用的膜材料,未来十年我们做的更多的是高附加值的资源回收的膜材料

 

 

 

 

 

 

advice to youth

 
 
 
 
 
 
 
 
 
 
 

Q1

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您通常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

A

保持沟通 拓宽视野

首先对于团队的规模,我认为是质量大于数量,合适的团队规模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工作。我会用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与学生单独私下里交流,也会经常和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了解他们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在组会前,我会预先查看每个学生的PPT,并在组会上提出共性问题,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通过组会会分享,学生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研究内容,从中获取启发和帮助。尽管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目标不同,但膜材料制备和机理有共性之处。我鼓励学生去了解其他人的研究工作,看看是否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帮助。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学生可以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想法和创新。我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并能够将复杂的科研内容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呈现给他人。只有让人们理解和感兴趣,才能让科研工作更有意义和成就感。

Q2

您认为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和素质?您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

A

保持热爱 奔赴山海

要时刻去琢磨自己的事情,坚持与乐趣与热情是相互的,对科研来说,去了解事物的本质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我经常和学生讲要去了解未知的快乐,要有科学鉴赏的能力,要能分清科学与伪科学。有时候和学生的交流也不仅仅是科研,我经常和学生分享我看过的书,比如说《大航海时代》这本书,是从地理的角度去阐述历史事件,我和同学经常说要当一个有冒险精神的航海家,去寻找你自己的新大陆。导师区别于老师,老师是教授理论知识,导师是引导你去学习,无论从专业方面还是人生阅历、价值观、思维方式方面,去指导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要多去做学生的心理工作,打开学生的心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科研才更加顺利,这是我指导学生的一些心得体会。

Q3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您是怎样平衡行政工作和管理课题组工作的时间呢?

A

有条有理 统筹安排

这个确实比较困难,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天有固定的时间,我尽量去找到自己的一个平衡点,提前安排好行程,重要的事情提前做,管理好碎片时间,高效的完成工作,也会特意留出跟学生们交流、做科研的时间,这样才能更好的兼顾工作、科研和家庭。为了缓解一周的压力,有时忙完会去图书馆一些安静的地方静下心想一想自己的一些事情,大家也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明确的工作时间,划分界限,以确保行政管理工作和团队科研工作的时间平衡。另外,我也会寻求团队成员的支持和合作,在合理的范围内委托和分配任务,共同推进课题组的工作。总的来说,平衡学生管理工作和团队科研工作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完成任务,并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

Q4

您对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的创新和突破有何期望?您如何促进学生在科研中展现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A

创新引领,不断学习

我会鼓励他们用独特的角度和方法思考问题,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思想和见解。我会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我会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和实验,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刚入所的时候,我对他们的工作是清楚的,但当他们做到最后一个工作结束时,我希望做的是我不熟悉不了解的,这样才能超越我,去更新我们的知识,让我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Q5

您认为什么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

A

持之以恒,积极热情

最重要的品质,从人格上面来讲,是做事情要坚持,做的时间久了,了解深了,自然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其次做科研要有热情,要能从里面得到快乐。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要有科学家精神,对事物有一个理性的判断,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去看待事物。我对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的建议是希望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常常有些学生受文献的局限,还是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看透问题的本质,找到自己的不同点,多提问,用创新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从事科研的话要有一定的热情,能从中找到快乐,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

Q6

您对于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求职或深造有什么建议?

A

清晰认知,多元发展

 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的培养特色就是科教产融合多学科交叉多元化培养,大部分的研究生在学期间都能完整经历课堂学习、科学研究以及产业化应用三个阶段,并且接触到化学、材料、机械工程以及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因此我们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也是多样化的,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或出国留学,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大部分人去企业从事技术与研发工作,成为知识的运用者;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创业,成为知识的经营和管理者。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对岗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希望大家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选择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最合适的道路。我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想法、选择去安排他们的课题,这样会对他们的选择有所帮助,当然我也会鼓励和帮助一些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去继续从事相关科研工作。但是不管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方向,每一位同学身上都有宁波材料所的基因和烙印,也希望我们的同学和校友早日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导师简介  

 
 
 
 
 
 
 
 

学习及工作经历

● 2014.01-至今: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 2010.06-2013.12: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 2008.06-2010.07: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后

● 2008.01-2008.06:

 浙江大学,博士后

● 2002.09-2007.09:

 浙江大学,理学博士

● 1998.09-2002.07:

 青岛科技大学,工学学士

个人主要荣誉

●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 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功能膜团队 负责人

●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实验室 副主任

●研究生处 处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科技部863项目课题,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全球挑战项目等

●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

●2020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排名第一)

●2018年宁波市发明专利金奖(排名第一)

●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第一层次,2019  

●宁波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

科研成果

● 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发表论文136余篇,总引8000余次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项,已授权50项

● 实现聚合中空纤维膜重大技术转移转化3项,实现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纳滤/反渗透膜、以及生物医用中空纤维膜的产业化